贵的葡萄酒真的比较好喝?别被价格给糊弄了!

葡萄酒越贵越好喝?拆解葡萄酒价格下的秘密,让你下次能够挑支真正适合自己的酒 。

〈为什么便宜的酒可以更好喝? 〉这是英国葡萄酒作家 Jancis Robinson 出发前往法国南部度假前,在《金融时报》(Financal Times)的专栏标题,她认为规模较大的酒厂,中价位的酒通常最值得喝;至于小量生产的酒庄,最低价的酒常常最有吸引力。

「贵的酒比较好喝吗?」这一直是 葡萄酒 入门者最为好奇,也最关心的问题。

超过最低生产成本后,越贵反而没那么好

如果只是针对直觉式的好不好喝来说,我必须摸着我的良心说,一旦超过最低生产成本的价格之后,酒好不好喝不只跟身价没有关联,越贵的还常常比较不好喝,特别是有多重系列跟价格带的酒厂更是如此。

顶级酒单宁多,涩味特别明显

酒评家们常会将葡萄酒区分成即饮和须经长时间培养才适饮的酒款。前者顺口好喝,常被视为低阶入门酒,而后者则多为进阶的高级酒款。葡萄皮中的单宁会让红酒产生涩味,但因具抗氧化能力,常被视为耐久存的关键因子,大部分的酿酒师在酿制顶级酒时常刻意萃取出更多单宁作为耐久潜力的保证,也让许多高价红酒因高单宁,喝起来涩味特别明显。

酒评家和酒迷对于单宁过度热衷和容忍

但单宁只是葡萄酒众多耐久的因素之一,许多少单宁的葡萄酒也一样可以久存。我慢慢发现,即使只考量陈年风味,中低价位的酒款也不一定就比不上高价的顶级酒。但过度简化的理性推理却让酒评家和葡萄酒迷们对于红酒中的单宁涩味过度热衷与容忍,让越贵的酒常常越不好喝,却又经常更受欢迎。 「还没成熟、等十年再喝」更经常是高价旗舰酒最容易蒙混的托词。

微氧化处理等费工方法酿造只为柔化单宁

为了让大量萃取的顶级红酒好喝一些,酿酒师可以采用许多方法来改善,例如让葡萄更成熟一些再采收、采用更多新橡木桶培养、以奈米陶瓷进行微氧化处理(Micro-oxygenation)、经过泡渣搅桶或是添加酶等等。而大费周章的目的,却只是要柔化一开始费尽心力萃取出来的大量单宁。

高价酒变化多且较耐久,但失去单纯本味

不只是红酒,在白酒的领域里也有类似的现象。越高级的白酒通常越讲究质地与多变的香气,清爽可口,果香纯粹奔放的白酒虽然好喝,但只会被视为低阶的入门酒。要酿成进阶的高级白酒,酿酒师习惯透过降低产量、延迟采收、橡木桶发酵培养、进行搅桶等各种方法让白酒变得更浓缩,变化出水果以外的香气,甚至最好带点涩味提高酒的结构。这样酒体雄伟、冒着橡木桶气味的高级白酒,虽然可能相当多变,也可能颇为耐久,但距离「单纯的好喝」却是愈来愈遥远了。

这些酿酒技法增加了生产成本,却反而常让酒失去原有的均衡,少了律动和生命力,正是让高价的葡萄酒常常比低阶酒更不好喝、更不适合佐餐、离可口饮料更远的另一原因。

老一辈的酒迷爱说:人生苦短,不要浪费在便宜酒上。但我真心想告诉刚入门喝葡萄酒的朋友们:人生苦短,何必一再地喝又贵又难喝的酒呢?

来源:八分生活,巴黎第十大学葡萄酒经济与管理硕士林裕森

——————————————————————————————————————————————————————————————

猜你喜欢:红酒、白酒、粉红酒…同样是葡萄酒为何颜色不同?